李斯嘉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烨捷
日前,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智能复杂体系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实验室张梦翰研究团队(poplang)携手生命科学学院徐书华教授团队及金力院士团队,在《自然-人类行为》(nature human behaviour)发表题为《大规模词汇和遗传比对支持汉族人口扩张和文化传播的混合模式》的研究成果。
据介绍,该研究整合了语言学、群体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深入解析了汉语方言内部的精细化结构和地理分布规律,同时结合现有的群体遗传数据,系统分析了中国各地语言和群体遗传结构之间的关系,透视了汉文化传播和融合的多重模式,为探究汉族人群的人口活动与语言文化交融的复杂历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作为汉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汉语方言在全球拥有超过14亿的母语人口,其传播与演化的机制一直是人类学界与群体遗传学界关注的焦点。在汉语方言的演化历史中,由自然灾害、战争或经济因素驱动的大规模人群迁徙以及科举制度、印刷术所促进的社会学习等因素都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然而,对汉语方言传播模式的研究大多依赖于历史材料和语言调查材料的比较总结,并辅以遗传证据为佐证。由于缺乏对汉语方言内部精细结构的定量分析,以及对于汉族人群中语言差异和遗传差异间的一致性检验,目前尚难以全面刻画汉族人群语言演化的全貌。
复旦团队首先通过对926个方言点的1018个词汇特征进行量化分析和空间投影,并发现汉语方言的多样性与地理分布密切相关,其词汇差异呈现明显的南北梯度分布,而大型山川河流作为地理屏障,进一步促进了方言群体之间的分化。
受访团队供图
团队综合多种方法分析结果,发现中国中部地区方言呈现出多重来源的语言接触痕迹,形成了所谓的“方言熔炉”,特别是江淮官话、西南官话和赣语的使用地区,方言的特征显示了多样的语言成分集成,从而构成了复杂的方言体系。如此深度的语言接触和融合反映了不同方言群体长期共存以及互相作用的结果。
这一系列定量分析所揭示的语言融合模式与汉族历史上自北向南的大规模迁徙以及“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等历史事件密切相关。由此可见,历史上复杂的人口活动驱动了方言的传播和融合,而这些语言变异的证据在研究中均得到了精细化的定量解读。
受访团队供图
研究团队还对比了中国汉族人群的语言结构和遗传结构之间的关系,发现语言、基因、地理距离三者间分别存在两两强相关性。但当基因距离保持不变时,语言和地理分布之间的相关性变得不显著,这表明语言差异的形成伴随着人群遗传结构的变化即人口扩张模式在汉语方言演化中起到了主要作用。团队还揭示了各省份南北方基因成分和语言成分的比例,反映出汉语方言传播的复杂地区性模式。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注意到,前述复旦团队是一个典型的文理交叉团队。该团队长期致力于采用多学科交叉分析的研究方法探索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的语言演化史,并联合遗传、考古等多学科证据共同探讨整个区域群体和文化演化背后的驱动力。
2019年,团队重要成果《语言谱系证据支持汉藏语系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起源于中国北方》发表于《自然》主刊,成为首登该刊物的中国语言学研究成果和复旦新文科建设的重要里程碑。2023年,团队成功重构了侗台语谱系结构,估计了原始侗台语的分化年代,并推断了其语言传播模式。
在回答科学问题的同时,团队还持续构建计算方法,用于分析语言扩散模式及其背后驱动力。2024年年初,团队开发了语言速度场估计法,为语言扩散研究提供新视角、新方法。该方法弥补了传统谱系地理法的不足,可以帮助研究者在语言演化不符合谱系树的情况下推断出语言的扩散中心和路径。
此次的研究过程中,量化分析方法与多学科交叉融合是贯穿全程的鲜明特征。
为建立具有代表性的词汇数据集,团队专门开发了特定软件工具,从三卷《汉语方言地图集》中进行特征数据的快速提取,速度相较传统方法提升了三倍。与此同时,团队还花费一年多的时间,整合语言学、群体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设计了一套多学科集成的计算框架,对大规模语言数据和遗传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对证。
最终,团队成功解析了汉语方言的精细化结构,并探讨了影响汉语方言形成的潜在驱动力,强调了人口扩张模式之外,社会和文化因素在语言演化中的关键作用,这一发现为了解汉族人群的活动历史提供了关键的跨学科依据,并为进一步研究中国语言的演化及“语言-遗传-文化”共演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据悉,近年来复旦大学持续布局新文科建设,大力推动研究方法创新。此次团队在汉语方言传播模式研究的重要突破,成为学校在新文科领域的又一重要探索。
复旦大学人类表型组研究院博士生杨承坤、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科研助理张晓曦为共同第一作者;中央民族大学严实副教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人类遗传学与人类学系博士生杨思哲、吴佰慧,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生王之艺、硕士生游丰硕,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崔越同学,香港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谢霓同学对该文做出重要贡献;复旦大学现代语言学研究院、复旦大学智能复杂体系实验室张梦翰研究员、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徐书华教授、金力院士为共同通讯作者。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的支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